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判调研 > 调研文章
告别内卷与躺平: 论青年干警如何突破职业发展圈层
分享到: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7 10:58:51 打印 字号: | |

告别内卷与躺平:论青年干警如何突破职业发展圈层

近年来,受战争、疫情、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就业市场供求失衡。日益上涨的生活成本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双重挤压,催生出高强度、高内耗竞争的“内卷”文化以及顺从消解社会困境以获得内心平和的“躺平”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尤为凸显。这两种文化实质上都是对现代性焦虑的一种应激行为,是对高压生活工作状态的一种无言抗争。如何将“内卷”和“躺平”文化的抗争性转变为寻求自我突破的创造力,让青年干警不断突破职业发展圈层,将个人职业发展与法院发展乃至法治社会建设有效接轨,是法院人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社会大环境下内卷与躺平的基础认知与文化探究

(一)内卷与躺平的内涵界定

1.内卷:为实现既定目标盲目的身心内耗。内卷和躺平都是近两年的网络流行词。实际上,“内卷”一词被创造的时间远比互联网流行的时间更久。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1963年出版的《农业内卷化》中首次提出了“内卷”的概念,内卷最先只是一个用于描述特定的稻作农业生产模式的社会学术语,主要用于形容“印尼爪哇岛稻作农业中人口压力的内卷化使边际生产率复杂化”的现象。在当下的广泛讨论和多元解读中,内卷被普遍理解为由于社会竞争加剧,不管再努力都只能原地打转,无法更进一步或者资源无法向外部拓展,只能向内部竞争,常被用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者“被自愿”竞争。

2.躺平:面对竞争压力无用的消极抵抗。躺平意指个体以无忧无虑、不喜不悲的心理状态面对工作或生活,表现为一种佛系、低欲望状态,多被认为是以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躺平一词在网络上爆火甚至入选“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主要源于网友一则题为《躺平即是正义》的贴文,该网友依据自身的生活方式以及自我感知,提出了以“低欲望、低需求、低消费、少社会关联”为主要特征的生存主张,引发大量网民共鸣,“躺平正义论”更是在社会上引发广泛争论。英国尼特族、日本低欲望社会、美国归巢族都是躺平文化的典型。

(二)内卷与躺平的特征分析

1.现象产生具有合理性与客观性。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都具有时代背景下的必然性。内卷与躺平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两种客观物质活动,以人为实践主体,以人的活动为实践中介,最终又作用于主体本身或其他实践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例如:在备考公务员的过程中,考生为争夺有限的名额,主动参与或被动卷入消耗精力的死循环中。“有限的名额”是以客观实在的环境为基础的,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客观、必然的过程。有限的社会资源和人们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下也必然催生出内卷与躺平的极端应对。

2.个体选择源于被动应对性。内卷和躺平都是不同人面对生活生存压力的一种反应模式。当国内外众多领域劳动边际效应持续锐减,劳动者被迫卷入“恶性竞争”和“高度内耗”状态,个体“收益努力比”呈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在强烈的无力感和挫败感的打击下,部分人不再渴求成功与奋进,选择坐享前人麦穗或者降低自身欲望与需求的方式软性抵抗。

3.行为表现呈现过度性和极端化。不论是积极地追求目标还是停下来享受生活,都是作为平等独立个体的自由选择,这种“合理内卷”以及“积极的躺平主义”应该受到理解和尊重。但内卷不是指单纯的努力,更强调的是通过消耗自己的体能和精力去挤压竞争者或“假象竞争者”的应得利益,从而实现自己的欲望的过度竞争。躺平也不是休养生息,主要表现为对生活无热情、对未来无打算、对自我无信心以及强行压制欲望和需求的消极惰怠。

4.主要群体偏向年轻化。纵观网络讨论和媒体宣传,参与内卷与躺平这一话题的群体主要为年轻人,被讨论被评价的恰恰也是年轻人。年轻人成为漩涡中心是必然结果,一方面,我国年轻网民数量庞大且话题参与度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12月,我国20-39岁的网民达3.84亿,占比37.2%。另一方面,年轻人是社会压力影响最直接的群体。他们大多没有足够的资本积累,在职场处于中下职位,经常“拿最少的工资干最累的活”。当他们反复尝试却仍然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在挫败中不断挣扎无果,有的人无奈选择顺势躺平。

(三)内卷与躺平的利弊解构

不同社会阶级对内卷与躺平的评价存在很大差异。大部分年轻网民高呼“只要我躺得够快,资本就剥削不到我”“拒绝内卷,从我做起”;现实中很多人则理性地表示“我也很想躺平,但总还是要赚钱吃饭的”;曾经创造中国式成功神话的马云则直言“996”工作模式一种“福报”,许多年轻人认为,这代表了“资本家”的典型观点;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金林教授直言,“躺平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正当性”;官方媒体对于“躺平”的现象则表示担忧,《中国科学报》发表文章则指,“‘躺平’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南方日报》则直接抨击称“躺平可耻”。

1.内卷的利弊:个体的自我燃烧照得亮当下照不亮远方

内卷之所以能形成一种社会现象,少不了资本的推动、政策制度上的强制以及上位者潜移默化的强化。因为通过个体之间的内卷,可以使单一的生产效能更高、生产技术更新发展更快、服务对象收益更高,也有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内卷的弊端非常明显。

1)个体的严重内耗。经济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同行间付出更多努力争夺有限资源,会直接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整体产能过剩,内损增大。马克思在讨论异化劳动时指出,“劳动者耗费在劳动中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的、与自身相对立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便越强大,他本身、他内部世界便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便越少。”直白地阐述了过度内耗的负面价值。工作中若有人加班加点3天完成了一周的工作量,那么领导就会认为完成这项工作只需要3天,若其他同事按要求一周时间完成,则会被认为偷懒,且所有人以后都必须加班加点在3天内完成这项工作,大家都将陷入无休止的内耗。

2)成功的难度加大。当大多数人观念趋同,向同一目标领域奋斗努力,成功的难度便会有所提升,原本轻松可以取得的成就便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白白浪费了资源,降低了整体效率,削弱了对外的竞争力。同时,“卷王”们在工作中往往更注重当下的生产效率、利润和绩效,容易忽视人际关系和长远发展,难以实现更高的目标。

3)负面情绪扩大。从研究的角度看,这种“被自愿”的竞争是一种“强迫性工作热情”状态。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的Benjamin Schellenberg教授在心理学领域期刊《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长期处于“强迫性热情”状态的人群通常更易出现负面情绪、焦虑和压力,且心理健康普遍较差。在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会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保护行为,职场生存氛围会受到很大影响。

4)个性价值的偏离。内卷很多时候表现为自我重复、自我维系、自我消耗,极易造成价值偏离、个性化价值受阻。我们在被大流“卷起”的过程中,为了自救只能拼命往逃命的方向游,久而久之将离自己的既定目标越来越远,个性化价值难以得到实现,社会的多元性也无法得到发展。

2.躺平的利弊:短期的自我消解躺下的不仅有自己的未来还有发展的希望

虽然当前行业发展空间受限竞争激烈,但几十年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底蕴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创造了条件。在物资相对丰裕的条件下,部分青年选择相对而言更轻松的生活方式——“躺平”,以获得更高的幸福感,让个性化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在社会层面而言,更加宽松的竞争环境,可以一定程度避免社会的无序竞争或恶意竞争,避免产能过剩,让过高的社会发展速度适度下降,实现经济软着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打牢基础。但客观来说年轻人可以短期躺平但不能长期躺平。

1)躺平只是一种缓慢的自我消耗。躺平的舒适圈需要前期的努力创造以及躺平过程中的低欲望去维持,选择以躺平的方式减少在竞争中的消耗无异于“温水煮青蛙”。这种缓慢的消耗既体现在精神世界的逐渐荒芜,因为缺乏新知识、新事物的丰富和刺激,创造和感知美好事物的能力逐步退化,与社会发展逐渐“脱轨”;同时也体现在物质上,我们可以压抑自己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欲望,但逃避不了一日三餐、一屋片瓦的基本需求,节约的程度可能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一味追求躺平只是在逃避问题、回避问题,最终也只是麻痹自己,若自身温饱都难以保障,躺平还有什么值得推崇的意义。

2)躺平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对抗内卷。很多研究认为躺平和内卷是一个循环,当群体内卷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变为躺平,但现实中很少有具体印证。因为客观矛盾的存在,躺平和内卷更像是两条渐行渐远的直角边,选择内卷的人并不会应为对手的躺平而放弃拼搏。相反,若竞争对手中有人选择退出竞争,那么处在中游的人可能会更加努力,尽可能瓜分更多的蛋糕。

3)躺平不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躺平不仅是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斗志消磨,更会对整个社会起到消极的“惰性感染”。同时,“躺平”主要体现为“低消耗”“低欲望”,对外界事物需求的降低会一定程度降低国家消费水平,影响正常经济循环,不利于促进和稳定宏观经济增长,提升群众整体生活水平。《光明日报》直接发文指出,“‘躺平族’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多不利’”。

4)躺平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念背道而驰。躺平文化中追求轻松自在的享乐主义,不符合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艰苦奋斗精神;面对困难的消极抵抗,不符合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对于责任的敷衍塞责,不符合爱岗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青年需要的是坚挺的脊梁,而不是躺下的躯体。

二、人民法院干警内卷与躺平现象描绘及原因分析

(一)现象描绘——基层法院干警内卷与躺平实况呈现

司法责任制改革将人民法院队伍打乱重组,员额法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进入不同序列,职务职级调整和工资待遇保障较之前方面发生很大变化,法院的办案模式、权责界定等进行了调整完善。这一系列的操作让法院干警面临更多挑战与机遇。笔者以SZA县法院干警为样本,通过与部分院领导、部门负责人、政工干部以及三类人员中的年轻代表进行访谈,以及向青年干警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青年干警内卷与躺平实况进行了调研。

从工作时长看:青年干警加班是常态。绝大部分青年干警每周工作40-60个小时,甚至有28%的干警每周工作60个小时以上,基本没有青年干警能每天准时下班,部分干警周末仍奋战在工作岗位上。

图1S省Z市A县法院青年干警工作时长分布

从职业规划看:大部分青年干警缺乏职业野心。仅有14%的青年干警表示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并正在付诸行动,这部分人中以中层干部居多;绝大部分青年干警着眼于当前工作,没有明确的规划或仅有想法却没有采取任何前进手段;有10%的青年干警只想完成本职工作,没有任何发展规划,这部分人中绝大部分是工作2年以上的一般干警以及三类人员中的行政人员。

图2S省Z市A县法院青年干警职业规划情况

从对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态度看:青年干警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仅7%的青年干警认为其他工作任务是锻炼能力的机会,会主动争取,多为工作2年以下的新进人员和中层干部,三类人员中以审判辅助人员为主;近9层的青年干警能被动接受并按要求完成工作安排;有个别工作2年以上的一般干警选择拒绝或者通过拖延、应付了事等方式变相拒绝。

图3S省Z市A县法院青年干警对额外工作的态度

从对加班的态度看:青年干警整体责任心较强。有77%的青年干警会愿意主动加班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其他23%的青年干警虽然抗拒加班,但确因工作需要仍会加班。数据显示抗拒加班的多为一般干警。

图4S省Z市A县法院青年干警加班态度

根据调研数据,从人员分类的角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员额法官序列——事多责重压力无法纾解。法官员额制改革后,法官数量急剧减少,SZA县法院法官从83名减少为52名,减少37.35%。但仅审判案件数量2017年的5192件增加到2021年的7635件,增幅达47%。在法官数量的急剧减少以及案件终身责任制双重压力下,法官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状态,加之职业尊荣感不够高,无法达到心理满足与外界压力的动态平衡,则出现了想要向上突破更大限度实现心理满足的“内卷”,以及向下逃离尽量屏蔽外界压力的“躺平”的两极分化现象。

2.审判辅助人员序列——职业前景与挑战并存。随着员额制改革的完成,员额法官的数量已经相对稳定,审判辅助人员想要进入员额法官序列,限制多、难度大。根据现行政策,法官助理是成为法官的前置阶段,法官助理必须审判辅助满5年后才能有机会进入员额法官序列。基于对自身职业发展前景的担心,入额意愿较强的一部分审判辅助人员被迫卷起来,以期尽快通过遴选的独木桥。相反,入额意愿不强、自身价值评价标准不高的一类干警,难免会出现“躺平”心理状态。

3.司法行政人员序列——僧多粥少晋升困难。内设机构改革后,基层法院内设机构限制在10个以内,综合管理部门一般2-3个,所能提供的实职领导职位最多2个(政治部主任、机关党委书记),其他非实职中层岗位也寥寥无几。不同于员额法官可以到期晋升(一级法官以下),行政人员的职级晋升参照普通公务员的晋升模式,地方县委组织部通知启动晋升才有机会晋升,且有比例限制。同时,行政人员也没有转任法官的机会,综合来看,行政人员的晋升空间在四类人员最窄。因此,行政综合岗位是躺平和内卷表现最极端的一个序列。

(二)逻辑链接——干警内卷与躺平直接原因

内卷和躺平都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抗,在相同的客观环境下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是否想要打破现实境地,突破所属圈层。

1.圈层的定义

圈层结构理论最早由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在1826年提出,主要用于研究农业和农业经济领域的问题。其中,“圈”意味着向心性,“层”体现了层次分异的客观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圈层结构理论被引申应用到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用来分析解决包罗万象的各学科问题。截止目前,并没有权威机构对圈层一词下定义。但普遍认可的是,圈层的划分主要有这样五个特征。一是圈层的产生跟社会背景、时代特征、政策调整等因素密切相关;二是同一个圈层的个体本身社会属性相近或具有较强的社会联系;三是每一个圈层的内部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价值核心;四是圈层的外部都被贴着明显的“标签”;五是圈层往往相对固定,圈层间难以突破。概括来说,圈层就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自然产生的、具有高度相似性或关联性的、相对固定的社会群体。

提到圈层,很多会不可避免的联想到另一个词语——圈子。但实际上,圈子和圈层的内涵大相径庭,主要差别在于:一是产生的原因不同,圈层的产生以客观因素为主,个体本身的可控性不强;二是联系的紧密度不同,圈子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中互动更多,但成员间实际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联系较圈层不够紧密;三是稳定性不同,圈子多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或生活环境发生改变,但圈层相对固定,突破圈层的难度更高。

2.青年干警的主要职业发展圈层

人民法院政法专项编制干警中,绝大部分都是怀揣着法治理想,通过严格的公务员招录考试进入法院,对整个社会来说,全国上下法院系统就是一个大的圈层。但由于不同的层级、地区、人员分类,在这个大圈层中,还有着无数多个小圈层。从层级来看可以主要有最高人民法院圈层、各高院圈层、各中院圈层以及基层法院圈层;从地区来看主要有东部沿海地区圈层、中西部地区法院圈层、西北地区法院圈层等;从人员分类来看主要有员额法官圈层、司法辅助人员圈层、行政人员圈层、聘用制书记员圈层。如果可以,我们还可以根据年龄结构、职务层次等进行细分。就基层法院青年干警而言,主要可以归纳出三个层次的圈层。

第一层次是青年干警圈层。这个圈层是所有青年干警的集合,是由年龄结构区分而产生的,不同基层法院对青年干警的年龄界定不统一,大多数法院将青年干警界定为35岁以下干警。这个圈层除了年轻这个显著特点外,整体来看还具有学识丰富但经验不足、思想活跃但容易浮躁、充满干劲但容易受挫、富有创造力但容易理想化、工作量大但责任不重等特点。

图5:基层法院青年干警圈层图

在这个圈层之下,可以分为三个圈层:一是领导干部圈层(含非实职的中层干部),这一圈层集中了青年干警中的佼佼者,能在职业竞争中率先突围,圈层整体体现出的特点是优秀且突出,具有明显的上进心和较强的竞争力,自我要求严格,对未来有较为明晰的规划。二是后备干部圈层,作为院里重点培养的后备力量,这一圈层整体呈现较为明显的竞争性,工作主动性和执行力更强,自我要求高,这一圈层是“内卷”高发区。三是一般干警圈层,这一圈层包括所有未任职和未被作为后备干部培养的青年干警,一般来说占比超过70%。在一般干警圈层下,可以细分为两个小圈层。第一个小圈层可以表述成“新青年”干警圈层,这里的“新青年”既是指新进的青年干警,也包括部分工作多年的青年干警。这个群体整体来说对工作生活饱含热情、充满斗志,主观能动性较强,虽然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未必突出,但工作态度良好,整体氛围阳光积极。第二个小圈层可以表述成“老青年”干警圈层,这里之所以表述成“老青年”,并不是单指年龄偏大、入院时间偏长,主要是这一群体整体呈现出的特点,与我们常规意义上的对青年的定义或者说期许有很大出入,突出表现在工作中压力不大、动力不足,能力上有基本素质、无明显特长,心态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作风上大错不犯、小错偶有。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能力但不求上进的“摆烂”型“选手”,这一小圈层是“躺平”现象最为突出的群体。

图6:青年干警各圈层内卷、躺平程度示意图

(三)深层分析——干警内卷与躺平的根源剖析

1.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自我实现的目的性和创造性是否缺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内的等级,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需要层次越低,所蕴含的力量越大,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逐步减弱。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低级需要直接关系个体的生存,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

图7:马斯洛需求理论图

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躺平”青年的佛系心态及“内卷”青年的群体性焦虑,均源自于当今物质财富的高度发达,不需要为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而焦虑,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低级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个人的高级需要由于其复杂性,且受社会条件、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使个人心理达到平衡时,则出现“内卷”与“躺平”的两极分化。当个体不需为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即低级需要而焦虑,但也因此缺乏奋斗精神与生存意志或面对挫折从而降低自己的欲望来回避社会竞争时,即会出现“躺平”的佛系心态;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个体出现高级需要,但同时受限于资源的有限,无法向外拓展,只能向内争夺,且越挫越勇时,即会出现“内卷”心态。法院系统较党政系统更加封闭,晋升渠道相对局限,对于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机会相对有限,从而面对有限的资源可能出现缺乏激励自我实现的目的性和创造性,因而产生消极“躺平”、不断“内卷”的两级差异性选择。

2.从赛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理论分析——在不断尝试中自我设限抑或寻求突破。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某种学习后,在面临不可控情境时形成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继而导致放弃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习得性无助理论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先是以狗作实验,后来又用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得出了著名的习得性无助理论:如果个体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或不能取得成绩,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不能胜任此项工作或在这项工作中不能取得突破,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这就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个体自我设限,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努力的勇气。

雄心壮志满怀期待进入法院,如果在工作中长期处于一种高压力但又没有办法解决的状态中,通过努力在工作中不能取得突破或自我感觉不受器重,并且在多次尝试后未得到改变,即会陷入一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部分干警在努力后却没有结果的不可控状态中不停体验各种失败和挫折,则会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从而对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希望,选择无限“躺平”。

3.从自我价值观分析——人生追求中甘于平凡还是雄心壮志。个体基于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从而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观念。人的自我价值观从孩童时期就开始逐渐形成,在成长中不断修正调整。当精神贫乏或生命意义缺失,缺乏支撑个体存在感和意义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低自我认知或低自我评价的个体更容易出现“躺平”状态;而精神丰富,认知、理解或判断较高,主观能动性较强,同时对于自我认知或自我评价较高个体,则更容易出现“内卷”状态。

直白地说自我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抱有的信心、能力感以及自我标准。工作中直观地体现在是否主动担当作为、是否能够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是否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是否具有加强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这也是区分“内卷”和“躺平”的重要依据。在加班这一问题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有的干警只做自认为的分内之事,不加班不帮忙,逐渐走入边缘化;有的干警工作积极性非常强,经常加班加点,效率快质量高,更有甚者在部门还有其他同事加班的情况下,即使自己工作完成了也要留下来继续工作,不断给自己加压。

三、青年干警如何平衡内卷与躺平,突破职业发展圈层

必须要看清自己的位置,才能找准前进的方向。我们每个人都因个体的差异而处于基层青年干警队伍中的不同小圈层,但放大来看,整个S省的基层法院青年干警基本处于中西部地区基层法院青年干警这个大圈层,甚至更宏观来说,我们都处于法院系统这个大圈层。因此,圈层的突破,不仅局限于岗位的调整、职务的晋升,也可以是地域的跨越和行业的交流。法院系统人数众多,一定程度的内卷和躺平都属于正常现象,但过度的内卷会造成内耗,过度的躺平也会演变成摆烂。必须探索突破圈层限制,疏浚人员流动和晋升渠道,在内卷和躺平中寻求平衡,推动法院高质量发展。

(一)五个方向——不同圈层立足定位找准发展目标

1.“老青年”干警圈层要全面突围。“老青年”是躺平的主力军,这一群体一旦壮大,干警进取心、责任心、创造力受到遏制,整个法院队伍的精气神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这一圈层必须被迫突围。突围的方向有很多,一是向后备干部甚至领导干部圈层突破,更直观地说就是晋升。二是向其他地区或更高层级的法院突破,尝试在新的环境进行新的历练。三是向外系统突破,到其他行业系统去寻找新的机遇。

2.“新青年”干警圈层要加快突围。“新青年”大多初出茅庐,对职业未来充满期待,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充满热情。但经验不足、业务不熟等硬伤也明显,这一群体更多地需要加快学习,快速提升自己的素质能力,尽快适应工作要求,为自己走上更高台阶打好基础。

3.后备干部圈层要多方突围。后备干部作为单位重点培养的对象,有着较强的政治素养、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品德作风,自身条件较为优越,更多是受限于领导职数等客观因素,这也是这一群体内卷严重的最大原因。因此后备干部的突围不能局限于职务职级上的晋升,更多应该考虑的是平台和道路的选择。

4.领导干部圈层要稳步突围。作为青年领导干部,受单位领导职数限制,在单位内部的晋升空间十分受限,按往常规律,他们中的7成将在中层干部岗位上工作到退休。职场“天花板”显著压抑着干警的工作激情,尤其对于青年干警这个群体,如果不能有效的拓宽晋升渠道,那么最拔尖的这群人很可能丧失斗志,逐渐“躺平”。青年领导干部是一个单位的中坚力量,大多承担着单位核心重点工作,圈层不宜发生过大的动荡。因此,青年领导干部可以找准机遇,通过上级遴选、同级交流、党政机关任职等实现职业发展。

(二)三大路径——不同层级协调发力打通职业发展瓶颈

1.政策宏观调控:搭建稳健的人才培养管理发展框架

1)科学开放的晋升渠道。人才交流是自然的发展规律,我们应当主动适应这一规律,通过明确人民法院体系内人员流动规范,打通层级、地域间的流通梗阻,明确一定数量的岗位名额通过向下遴选等方式进行补充,辅之公平公正的考试考核程序,延长晋升链条。建立地区间人才交流机制,通过组织间建桥搭台,为干警提供更开阔的奋斗视野和更长远奋进目标,搅动队伍“一池春水”。

2)完善科学合理的薪酬待遇制度。根据司法责任制改革后的三类人员工资政策,员额法官总体薪资高于地区公务员平均水平的50%,其他人员为20%,增资以绩效考核奖金的形式发放。但从SZ市的绩效水平看,由于入额条件限制,员额法官队伍平均年龄较其他人员大,基本工资水平更高,故测算出的实际绩效考核奖金数比预期低。以当地同级别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为基数进行增资更符合干警心理预期。

3)职业保障拴心留人。法官职业尊荣感的建立绝不能依赖法院自己“喝鸡汤”,而是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保障体系。首先是法官待遇的保障,“高薪”虽非必然“养廉”,但在经济贫乏的状态下,对外界诱惑的抵御力相对更弱。二是建立保障法官职业生命健康权的制度,自上而下统筹建立与公安、律师协会、医疗机构等相关部门的应急预警、联动协调机制,有效预防处理损害法官权益的事件。三是调整涉诉信访处理机制,涉诉信访更应该依法处理,不能过分追求社会影响而要求相关干警妥协让步甚至赔礼道歉、接受处分,尽量避免习得性无助的出现。

4)健全完善淘汰机制。公务员淘汰机制一直以来存在很多争议。司法责任制改革期间建立完善了员额法官退出机制,各地法院陆续有员额法官因健康问题不能履职、业绩考核不达标、违纪违法不宜继续任职等原因退出员额,从系统内部反映和社会舆论来看,对此整体持认可态度。推而广之,可以逐步试行法院队伍淘汰机制,主要从健康情况、工作业绩、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评估,通过个体性评估确定人员的去留。要区别于末位淘汰制,着力于激发干警内生动力而非引发内部恶性竞争,在拒绝躺平的基础上避免过度内卷。

2.文化建设破阵:营造积极有序、公正平等的发展环境

1)政治教育定主线。准确把握意识形态新动向,紧跟法治建设新形势,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要务,凝聚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神合力,增强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建设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筑牢法治信仰的底层根基。

2)制度管理明底线。合理有效的制度设计是高效管理的必要条件,制度是对内需求的反馈,在制定和运行过程中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刀口向内,兼具人文性和强制性。不能局限于纪律作风的规范,过分依赖干警的自觉和忠诚,要从客观视角切入,通过以制度管事达到以制度管人的目标。

3)考核运用立标线。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将考核结果作为法院管理的“风向标”,在职务晋升、表彰奖励、职业培养尤其是考核奖金发放等方面拉开明显差距,杜绝“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倒逼躺平型干警增强干事创业的紧迫感,推动实现“不得不干”向“我行我上”转型。

4)人才培养树高线。紧跟时代发展要求解构司法能力建设组成要素,按照选拔上德才兼备、业绩突出,培养上千锤百炼、量身定制,管理上定期评价、动态调整的思路,推动干警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对坚持司法能力建设的系统思维,实施领军人才培养战略,针对不同条线干警实行区别化、个性化培养,让更多人才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特长,努力打造在相应条线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才队伍。将干警跳转平台的想法转变成打造平台的动力,实现干警和法院的“双赢”局面。

5)文化浸润固环线。将文化建设融入工作日常、纳入审判实践,将坚定干警法治信仰作为法院文化的根基,通过政治培塑、亮点打造、先进激励、人文关怀等路径,引导干警自觉培育司法良知、遵守司法礼仪、规范司法行为、坚持廉洁自律。以遵循司法规律的法院文化滋养法官的信法、崇法、尊法的人文品格以及用法、护法、守法的职业信仰。通过职业道德和职业尊荣的培育,激励干警在形形色色的诱惑中砥砺“司法为民”初心,坚守法治选择。

3.干警自主突围:激发自身动力突破发展上限

优质的资源、开放的平台和宽松的环境并不是决定我们实现圈层跨越的关键因素,自我驱动力才是决定性因素。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该如何打破圈层的界限呢?不论是职业的发展还是人生的道路,要想实现预期目标,都要经历三个程序。

1)综合考量自身情况,明晰现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既要认清自身所处的欠发达地区基层法院青年干警这个大圈层,也要认清自己这一个体所处的小圈层。这单靠主观的自我论断未必准确,需要从岗位性质、日常培训表彰情况、领导同事的评价等多方考证。一般情况下,岗位越重要、业绩越突出、参加培训获表彰越多、领导越倚重、同事越推崇,我们说处的圈层越有利。

2)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逐步推进。通过第一步的分析之后,我们基本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的境况。想要完成圈层的跃升,我们必须要明确自己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应当在综合考量自身条件、个人需求、各个平台和条线的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下,做出最恰当的选择。现在社会普遍提倡“渐进式”目标,通过努力实现每个阶段的小目标,从而最终实现人生的大目标,最大限度避免走弯路甚至走错路。

3)缩小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自我赋能。任何一次破茧都是承受重压后的新生,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突破绝非易事,要不断的给自己赋能,缩小与目标圈层之间的差距。就青年干警而言,应当了解并掌握目标全程所提出的要求,提升自己对应的知识技能水平,珍惜现有资源并充分利用,发挥自身特长力求出新出彩。最重要的是要坚定自身信念且不断坚持,给自己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自我赋能的方式很多,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恰恰是当下很多青年干警所不屑或者不敢的,就是勇敢地站在攻坚克难的第一线,站在组织最需要、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在所有人目光所汇集的地方去干出成绩,让思想、技能、作风等自身素质和社会综合评价等方面得到快速提升。

(三)一个核心——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最完美的突围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的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多元化,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且每个人对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有一定的预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各有志”。“人各有志”这一成语出自汉.王粲《咏史诗》:“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在古代常用来表现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清高行为,在当代语境下更多地体现对人的个性的尊重。但“志”在此意为志向愿望,多为褒义。因此并非所有的行为和想法都应当被认可和尊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是对自己、他人乃至社会需求的满足。具体来说,人的价值就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潜能不断创造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因此,人的价值并不单纯地体现在身份地位、经济待遇、荣誉表彰等外在因素上,在司法为民的过程中收获的自我认同、自我尊重、自我满足,都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每一个人都可以实现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突围。

结语

内卷和躺平的产生有着深层的利益动因和时代缘由,并非一蹴而就的短期问题,告别内卷和躺平对全社会而言是一项重大课题,对个人而言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的号召,借着国家大力推行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东风,积极应对劳动功利化倾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停滞不前的圈层中破冰前行,便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向卉、袁敏

责任编辑:安岳县法院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