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手记
我们这两年——写在立案登记制两周年
分享到:
作者:王露  发布时间:2017-05-05 08:37:19 打印 字号: | |

2015年底,司法调解中心与立案庭合并办公,我开始接触登记立案工作。还记得当年5月,立案登记制度刚刚实施的时候,我们就相关新法新规进行了认真的领会和学习,让我这个立案工作的新人很快领会如何规范办理登记立案。在诉讼服务大厅的工作很充实,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前来咨询诉讼流程、办理立案事宜。听老法官们讲,这是立案登记制实施以后法院工作一个重大的变化,老百姓都知道现在是登记立案了,事情不管大小,案件不论繁简,都愿意到法院来讨个说法,断个公道。这当中也不乏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比如,起诉赵薇“在电视中瞪我”、林妙可“在微博中不回我”等等。

转眼到了20165月,登记立案制度实施一周年,我院结合一年以来的工作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又借助时兴的微博平台进行了视频直播宣传。用打趣的话说,这次宣传突出的是一个“快、狠、准”。快,是指这一年我院将“20分钟立案”承诺转化为工作制度,推动快速立案模式制度化运行,并从机关延伸到法庭,从立案窗口延伸到当事人所在地,实行全面覆盖;狠,一方面是对法院自身登记立案工作要坚决在法律规定的时限内办结,对不符合登记立案条件的,一次性告知补充材料或进行释明,不应当受理的案件依法作出裁定,杜绝久拖不决产生不良后果。另一方面是引导当事人依法维权,依法维护登记立案秩序,推进诉讼诚信建设;准,是指将登记立案相关规定在辖区进行全覆盖的宣传,指引群众合理合法行使诉权,避免出现滥诉、虚假诉讼,集中司法资源处理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案件。

时光踏下轻盈的足迹,又迎来了我们的纪念日——“登记立案两周年”。这一次,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新闻处徐来副处长带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法院报等七家新闻媒体记者对安岳法院立案登记工作进行了集中采访。“20分钟立案制度”我们依然在用,并且不断的精进。采访当天,接受随机受访的律师表示“立了两个案子,不到十分钟”。新变化也不少,比如:打造三级立案服务窗口,将诉讼服务功能全面覆盖厅、室、点;构建便民智能诉讼机制,制作服务二维码,当事人可通过手机扫描轻松获取相关信息,打造“一张便民联系卡、一台POS刷卡机、一个救助平台、一条绿色通道、一系列巡回审判”五位一体便民诉讼新机制;建立首问立案责任机制,实行案件内部流动,让老百姓少跑路,节约诉讼成本;以品牌调解为载体分流化解纠纷,涌堵在立案环节的案件得到了疏通,登记立案得到了有效的机制保障。

回顾我院“立案登记制度”这几次宣传活动,我有幸参与了两次。时针在不停旋转,我们的立案工作人员也在马不停蹄的赛跑,希望跑在新问题的前面,克服它;希望跑在群众需要的面,解决它;希望跑在业务庭同事的前面,将辅助事务办好;希望每一位寻求法律帮助的当事人能够笑脸而归。

责任编辑:安岳县法院管理员